Table of Contents
Toggle
「我好,你也好」的心理地位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。你不能說「好,我到達了」,彷彿你剛征服聖母峰一樣。當你認為自己好,也相信別人好,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,而且這當然也無法保護你完全避開命運無情的矢石。
與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的際遇
想必經常逛書店的人和我一樣,會注意到這本書可以說它到處都是,本月排行榜、最佳暢銷書,蟬聯幾個月都在前幾名,但我「反跟風心理」作祟,越紅就越不想翻開,走進諮商室後心理師推薦我去翻翻它,因此開啟我對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的好奇心,到底在紅什麼呢?連心理師都推薦?
當你準備好,隨時可以坐下來與諮商師好好聊聊
自從使用「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」後,只要身旁朋友心裡狀態不佳時,皆鼓勵他們試著跟諮商師聊聊 ,並不代表進到諮商室是「心裡有問題」或者「自己解決不了問題」,把煩惱和情緒跟家人朋友聊,就像成藥立即見效,當下講完好像就沒事了,只是再次發生可能比上次來得嚴重,最後成藥難以抑止;諮商則像中藥,需要調理一陣子跟多點耐心,與諮商師協作並靠自己摸索擺脫痛苦,是相對辛苦的探索之路。
在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一開頭蒼鷺(諮商師)發現,並不是蛤蟆先生自己想解決困擾,只因在朋友半推半就下進到諮商室,那進到諮商室的人應該是蛤蟆先生的朋友們而不是蛤蟆先生,這觀念很有趣,簡單來說,誰想解決問題就該是誰進諮商室,要解決一個問題,首先要發現問題的存在,所以說「當你準備好」就是你發現有些心煩的事反覆發生,那是時候進諮商室好好跟諮商師聊聊了。
蛤蟆並非故意表現得遲鈍,就像很多人一樣,他從沒有用心思考看待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用言語形容,當然更不可能描述給別人聽。
諮商可貴的地方就是在那一個小時的諮商時刻中,可以完全得到一個人的關注,在諮商師提問過程中察覺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學會探索與檢視自己,開啟學習模式。
「困擾」通常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,那是因為固定的界線開始被打破,你看到新的資訊,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。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,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。
成熟外表下你是愛責備的父母,還是鬧變扭的小孩
身邊有沒有遇到事情會像父母一樣嚴厲指責,亦或像個孩子一樣氣噗噗的朋友及家人,在諮商師引導下,蛤蟆先生發現自己出現三種狀態,分別是父母心裡狀態、兒童心裡狀態、成人心裡狀態,理解情緒從何了來,便是療癒的開始。
父母心裡狀態(Parent ego state)
指行為就像父母一樣。基本上會批評或教育別人,言行重複你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,而且想要表現或說給別人知道,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。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,是沒有空間容納心的知識或觀念,因為舊的知識與觀念牢不可破。這就是為什麼光靠爭論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想法,只會更執著於自己的觀點。
兒童心裡狀態(Child ego state)
指行為與感覺都像個孩子,這不是幼稚,而是像孩子一樣。此狀態是由童年基本情緒(快樂、熱情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)逐漸發展成複雜的行為模式,成為自我的核心。其後當我們碰到不同的情形與場景時,就會激發基本行為模式,自動做出反應,和小時候一樣去感覺與行動。
成人心裡狀態(Adult ego state)
指理性、不情緒化的方式,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情況。在這個狀態下,我們能夠計劃、考慮、決定與行動,我們能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。處於此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,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,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。相反地我們能考量當下的狀況,並依據事實決定要怎麼做。
父母或兒童狀態時你需要很努力和刻意的思考,處於這兩種狀態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思考,因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,像是參與戲劇演出。
覺察四種心理地位(Life Positions)

幾年前有本有關吸引力法則的書《秘密》敘述正向思考吸引好事到身旁,並不是要分享什麼正面案例,反倒負面思考更是心想事成。當你認為不會得到幸福、不會成功,就確確實實活出自己所想像的樣子,所謂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。書中四種心理地位幫助我們思考自己處於何種心態從中發覺自我。
我不好,你好
在這個象限有兩種心裡狀態「我是倒楣鬼」和「無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」。前者相信自己是倒楣的,他可以輕易告訴你一連串發生的不幸事情,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或不愉快的事,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。後者則會有意無意惹上麻煩,就只是想看看別人能寬容到什麼程度,什麼時候會排斥他們,然後他就可以說:「瞧吧,我早就說過你會這樣對我,證明我就是那麼差勁愚蠢。」這一類的話。
我好,你不好
容易批評別人,動不動就發怒。憤怒是抵抗沮喪的最佳防衛,總是怪罪別人,護衛自己的方式就是將內在的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,這樣就可以把對自己的怒氣轉向別人。像是「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?」這句話,這樣便可印證他的道德優越感,這通常也和另一種遊戲有關「你怎麼敢!」處於這種心理地位的人,似乎總是需要攻擊和譴責別人
我好,你也好
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,當你認為自己好,也相信別人好,不是目標的達成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及信念
後記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以簡單的動物擬人手法,講述複雜的心理學理論,對於非心理專業的我而言,非常好閱讀且容易理解其中邏輯,書中帶領我們探索自我心態,並擁抱內心的「父母」、「孩子」和「成人」三個角色,發現情緒多來自童年經驗,透過覺察自身、安撫內在孩子、帶著「我好,你也好」,是邁向成人自我狀態不可或缺的道路。
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,你就能明白,他們並不是可有可無隨意忽略,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。